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历代赏石文化走向,从古代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石”文化,到当代社会各阶层的商品石文化,从“审丑石文化”到“审美石文化”,从古代赏石的“文人独赏”,到当代赏石的雅俗共赏,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当代赏石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士大夫 文人石 审丑石文化 审美石文化
人类的赏石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国http://www.stonebuy.com,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代的赏石文化有两个明显的特征:①从社会学出发,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代赏石文化的社会文化特征是:其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石”文化。②从美学出发,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代赏石文化的美学特征是:其属于“审丑石文化”。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论据。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篇》零星记载了有关泰山山谷里所产的“怪石”被进贡宫廷后,帝王开始对“怪石”产生兴趣的事情。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载文惠太子造园林“多聚奇石,秒极山水”开始,怪石作为园林艺术的一部分,成为独立的欣赏对象。唐朝诗人陶渊明、刘禹锡、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杜牧,唐朝宰相藏石家李德裕、牛僧孺,南朝词人李后主李煜,宋朝书法家词人米芾、苏东坡等都痴迷赏玩奇石,直到宋徽宗发起《花石纲》觅石运动,从民间大肆搜集绝品怪石,不难看出,宋以前的赏石活动,主要流行于士大夫之间。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赏石遗风犹存。虽然这时期也有一些将校士兵、败夫走卒、农夫工匠等介入收藏奇石,但无财无势的非士大夫阶层是很难拥有奇石绝品、精品的。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民间再稀有的物品,都会进贡,或都会被帝王、贵族掠夺式搜集而去。
所以,从先秦到明清,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代赏石文化的社会文化特征就是:其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石”文化。美国赏石家理查德、罗森布鲁特偏爱收藏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石,他称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代供石为“文人石”,代表了西方赏石家们的观点,也点出了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代赏石文化的社会文化特征。
《辞海》对“士大夫”词条的解释为:“士大夫”,其一,指古代官僚阶层,旧时也指有声望的读书人。其二,古代称军士将佑。当代的文人学者,喜欢在“士大夫”前加“文人”这个名词,习惯写成“文人士大夫”,这其实是特指文官,特指古代官僚阶层里有声望的读书人。还包括有文化的帝王、贵族。如南唐李后主李煜,北宋宋徽宗赵佶,前者本身是著名词人,后者本身是独创“瘦机体”的著名书法家。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代赏石文化的社会文化特征,其实早已被中外赏石家们所认同,本文不再讨论。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网-外贸助手-stonebuy.com
关于第二个问题阐述如下: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代赏石文化的美学特征应归属于审“丑”文化,而这正是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代特有的赏石文化精髓。
追述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代的“丑石观”,唐朝诗人白居易可算鼻祖。白居易的《咏双石》诗,开头两句曰:“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
宋朝米芾总结前人的赏石经验,提出“皱、瘦、漏、透”四字赏石要诀。笔者认为:这是典型的赏“丑”石要诀,这四个字都包含“丑”之含义。如“皱”,米芾本义石皮之“皱”,联想到人的皮肤,“皱纹”、“皱眉”,属于“丑”的;如“瘦”,米芾本义石型之瘦,联想到人之体型,瘦长、骨瘦如柴,也属于“丑”的。因为国人有着“以肥为美”的大唐遗风;如“漏”,米芾本义是指俯视时石之孔洞从上至下的漏洞,如一方太湖石,从石基处点一柱香,烟会从漏洞里袅袅上升,古代“漏壶”是计时器具,上层底有小孔,滴水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间。不过,“漏洞”是做事的破绽,“泄漏”是走漏风声,走漏消息,漏财更是人之倒霉之事,所以“漏”字也包含“丑”之义。至“透”,米芾本义是指石平视时的孔洞,目光能透过孔洞,见到一孔之光的美妙。但太湖石之天然的百孔千疮本身包含丑之义。
所以,米芾的赏石要诀,本质上是属于赏“丑石”之要诀。宋朝苏东坡,进而提出“石文而丑”,清朝郑板桥继而提出“丑而雄,丑而秀”,完善了“丑石观”,赏“丑石”要诀,变成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代的赏石原理。
与此相对应,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当代赏石文化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①从社会学出发,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当代赏石文化的社会文化特征是:其属于社会各阶层的大众商品石文化;②从美学出发,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当代赏石文化的美学特征是:其属于“审美石文化”。
对前一个问题讨论如下:作为中国http://www.stonebuy.com传统赏石文化的延续,新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建国以来最早在1962年10月成立的上海市盆景协会,除了倡导树桩盆景、山水盆景、微型盆景的创作研究外,还倡导传统的供石文化,也即“文人石文化”。由于“文革”的冲击,至少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上海盆景协会已有赏石家开始赏玩盆景石及灵璧石。虽然,当时的灵璧石赏玩者除作为供石赏玩外,还会切平底部,制作成山水盆景。这也说明海派盆景与海派赏石其实是密切不可分的。海派赏石既是古代传统赏石文化的继承者,又是当代新潮赏石文化的引路者。海派赏石这种特有的历史文化地位,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不过,当年上海盆景协会的赏石家们,主要传播古代“丑石”文化,而当代的“美石”文化者,当属南京雨花石收藏家们。1984年8月,经池澄等人倡议,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第一个石文化协会——南京雨花石协会成立了。
站在当代赏石文化史的高度来看,南京雨花石协会的成立,具有标志性的文化意义。其一,从狭义的雨花石文化发展来看,这是继宋朝苏东坡等士大夫之后的第三个赏玩雨花石的高潮,继明朝米万钟等士大夫们“建斋”、“建圃”赏玩展览雨花石高潮之后的第一个雨花石的高潮,且这个赏玩雨花石的高潮更平民化、大众化。其二,从广义的赏石文化发展来看,南京雨花石协会率先有组织地复兴了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历史上的赏石文化活动。继而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爱石协会(上海观赏石协会的前身)等专业性的赏石组织,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出现。赏石的大众化、商品化,最终催发了奇石产业的形成。到了21世纪,全国影响最大的奇石产地有广西柳州奇石批发市场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山东临朐奇石批发市场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内蒙古左旗奇石批发市场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等。
据《中国http://www.stonebuy.com收藏2005,5期》介绍,全国各地的奇石收藏爱好者已有300多万人。奇石消费增长快速,以企业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家为主体的奇石投资者,年投资数十万元者,仅上海就大有人在。为此,同期《中国http://www.stonebuy.com收藏》评论道:奇石是大行业,大收藏。2005年夏季,筹备了十五年的中国http://www.stonebuy.com观赏石协会正式成立,这意味着,当代奇石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蓬勃发展的行业,作为一种有别于古玩的收藏大项,发展迅猛,已亟待进入规范化的行业管理轨道,导引其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
从古代赏石属于士大夫阶层的小众文化,到当代赏石属于社会各阶层的大众商品石文化,从古代赏石少数文化精英的高雅化、人文精神化,到当代广大奇石爱好者的通俗化、休闲生活化,从中让我们思考的是:在当代奇石收藏活动日趋商品化、产业化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赏石文化精髓是何等的重要!收藏奇石,文化是出发点,也是终点,目标,商业仅仅是两者中间必需要走的路。假如我们迷失了奇石收藏的文化方向,不如直接投机做股票,赢得快,输得也爽,大喜大悲,刺激跌宕。
对最后一个问题——从古代赏石的“审丑”文化,到当代赏石的“审美”文化,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审美活动,先是感性直觉的,后是理性思维的;先是欣赏美的事物的活动,后是创造美的作品的活动,特别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现实的活动。古代先民赏石,也是先从感性、直觉开始的。如“美石即玉”,即把感觉到美丽的石头都称为玉。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彩陶罐里,我们曾发现过被串在一起类似项链的彩色炼石。这种穿在一起的炼石项链,其实就是创造美的作品的活动。
从赏石的本源、本质来说,都是审美的,都是把感性、直觉的美,放在首位的。如赏五千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玉,赏宋朝开始出现的“赏玩雨花石热”的雨花石,都属于感性、直觉的审美。
早期的“美石文化”属于玉石文化范畴,雨花石属于另类赏石,不属于传统的供石文化,把“丑石”文化列入传统赏石的正宗,原因是中国http://www.stonebuy.com传统赏石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把奇石从园林石范畴中独立出来作为审美对象,唐朝流行赏太湖石,宋朝流行赏灵璧石,并在确立灵璧石的正统地位之后,宋朝米芾总结了众人的赏石经验,提出“皱瘦漏透”的赏石要诀,把赏石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活动,提升到理性、思维的审美活动上来。故“皱瘦漏透”属于审“丑石”的“丑石观”,且作为正统经典赏石要诀,流传了800余年。唐宋至明清主流的士大夫赏石家推崇“丑石观”,其赏石特征就属于是“审丑”文化,这里的审“丑”是指“美的极致”,是审美的一种另类表现形式。为区别当代赏石美学感性、直觉的审“美石”活动,所以我们把古代正统经典赏石观简称为“丑石观”,划分为“审丑文化”;我们把当代主流赏石观简称为“美石观”,归类于“审美文化”。
相对于古代赏石要诀“皱瘦漏透”,当代赏石要诀“形质色纹”基本上已约定俗成。“形质色纹”的美学理论基础是近代西方的艺术哲学,即美学。古代赏石家从唐宋以来从未把奇石当作艺术品来审美,但一直在议论艺术的问题 。当代赏石家受西方艺术哲学的影响熏陶,一直把奇石当作艺术品来进行审美。不管承认或不承认“奇石是艺术品”的赏石家们,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遵循西方美学原理,在“有趣味的形式”的美学观念的指引下进行审美活动。赏石的那种形式美学,是大家共同遵循的赏石法则:如色彩之和谐,比例之对称,线条之流畅,黄金之分割原理等。
再具体分析当代赏石“美石观”的结晶——“形质色纹”的赏石要诀。其实“皱瘦漏透”这四个字都包含“丑”的含义(前文已表达),而“形质色纹”这四个字都包含美的含义。如“形”,形要“形出”奇美的形状,优美的轮廓线;如“质”,质要“质出”坚硬的石质、玉化的石质;如“色”,色要“色出”斑斓的色彩、透灵的色彩;如“纹”,纹要“纹出”艳丽的花纹、奇妙的图案。即“形”要像雕塑,“质”要似玉石,“色”要闪光色,“纹”要如绘画。
当代流行的主打石种如彩陶石、大化石,是综合体现当代赏石美学要诀的典型代表石。其不足之处,是形之变化差些;摩尔石“形美”,可以说是当代摩尔雕塑风格的雕塑石;九龙璧石“质美”,别名又称华安玉,质感如玉;黄蜡石“色美”,以色彩晶黄灵透见长;黄河石、草花石“纹美”,以奇异的花纹、图案受到青睐。
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形质色纹”的赏石要诀,并形成具有鲜明美学特征的 “美石文化”,追根溯源,应起源于古代赏玉石文化,赏雨花石文化。而其理论基础,是直接脱胎于民国年间成名的雨花石三杰许问石(1980年逝世于上海)、张轮远(1986年逝世于天津)、王猩因(生卒年不详)等的赏雨花石经验。如张轮远参照唐朝司空图的《诗品》把雨花石列为二十四品,王猩因的石论,以“地、质、形、色、纹、定名、玩赏、品级、交易”为题,品石赏石。这都为当代赏石界推出数套评判标准,起了铺路石的作用。再看当代南京雨花石赏石家池澄在1995年出版的《雨花石谱》一书,直接提出“质、色、纹、形、奇、巧、美”“七字赏石经”,这都是为当代赏石的“美石文化”理论,作了理论上的铺垫。笔者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赏石博览会撰写的赏石论文《中国http://www.stonebuy.com传统赏石理论面临挑战-从“皱瘦漏透”到“形质色纹”》率先在上海《劳动报》及赏石网站、《上海石报》、《上海地质》、《收藏》杂志等陆续发表,为此,上海观赏石协会曾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了一次专题学术研讨会。
笔者写此文目的是请中国http://www.stonebuy.com赏石界,能规范当代四字赏石要诀“形质色纹“,并能对应古代四字赏石要诀“皱瘦漏透”,以普及当代赏石文化。事实上,到了2005年,中国http://www.stonebuy.com赏石报刊杂志上,当代四字赏石要诀正流传着。略有不同的是:大多数受过灵璧石文化熏陶过的海派赏石家认可赏石“形”为第一要素,而广东的黄蜡石收藏家赏石习惯为“色质形纹”、广西的大化石收藏家赏石习惯为“质色形纹”、西北黄河石收藏家偏爱赏石之纹理图案。笔者认为,地方小石种文化应 融入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当代整个石文化体系。为了共同创建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当代的赏石文化理论体系,规范与古代四字赏石要诀对应的当代四字赏石要诀显得非常有必要。
笔者认为:“质色形纹”“色质形纹”赏石要诀都凸现了当代赏大化石、黄蜡石、彩陶石、葡萄玛瑙石、硅化石等的美学特征,具有新颖性、当代性。但是赏石终究不同于赏玉,赏印章石,如石之“质”,而“质”之最高境界是玉化、是硅化,讲石“质”之最高境界就是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讲石“色”之最高境界就是印章石中的田黄石。比如黄蜡石与田黄石相比,前者石“色”总是逊色于后者。但从造型上来比较,黄蜡石之天然造型之趣味,远远胜与前者。这就是石“形”之奥妙。同样大化石、硅化石、葡萄玛瑙石、风砺玛瑙石与羊白玉相比,其前者质地与后者质地也无法比较,胜算的也是石之“形”。赏此类石种,趣味在于半石半玉化且有天然之造型。从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以“质”还是以“色”见长的奇石,其赏石美学之根本还是因为有“形”的存在而存在,离开了“形”,赏石之趣味就不存在了,赏石艺术也就不存在了。
至于古代赏石四字要诀“皱瘦漏透”,全围绕一个“形”字在做文章。当代赏石理论要创新,首先要站在传统赏石理论的基础上,才能谈发展、革新。所以,我们提倡规范当代赏石四字要诀“形质色纹”,把赏石之“形”放在第一位。其一,包含着继承传统赏石理论的精髓。其二,当代奇石艺术本身就是从古代园林石艺术、供石艺术发展而来的,本质上属于造型艺术,也可称为天然雕塑艺术。赏石,赏“形”是起点,赏“形”之“石”是终点。如过分强调追求赏石之“质”、石之“色”,最终会背离赏石美学的轨迹,赏奇石标准,变成赏玉石(和田玉)标准,赏印章石标准,那就离开了赏石的范畴了。
以上介绍了对应古代“丑石文化”在当代形成的“美石文化”,从赏石理论的衔接点上来讲,是直接从近代雨花石赏石理论脱胎过来,其本质上是古代赏石“丑石观”的发展、变异、革新。再从赏石实践上来讲,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广西红水河里发现的彩陶石、来宾石、大化石及草花石等,作为赏石审美对象,直接萌芽催生了当代赏石“美石文化”理论。且以“形质色纹”为赏石要诀的当代赏石理论,也融和、吸收了20世6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的雅石文化、日本当代的水石文化精华。如从置石形式上来看,广西柳州地区的横卧赏石法,沙盘赏石法,都能看到台湾地区的雅石文化、日本的水石文化的印迹。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中国http://www.stonebuy.com还处于“文革”大动乱时期,日本赏石家率先复兴东方的赏石文化,并在欧美赏石界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段时期内,西方不少赏石家,还误以为东方赏石文化精华在日本,这是可以谅解的。其实日本的水石文化,也源于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的唐宋“文人石”文化,这才是中国http://www.stonebuy.com赏石家真正的骄傲。在继承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代传统赏“丑石”文化,并借鉴吸引当代日本水石文化、我国台湾地区雅石文化精华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当代赏“美石文化”,可以说是代表了世界赏石史上最先进的赏石文化。当代赏石复兴运动开展以来,奇石新品种之多,赏石新团体新人之多,赏石新报刊新理论之丰富,赏石展览、展销会规模之大,次数之频繁,都创历史之最。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网-外贸助手-stonebuy.com
遗憾的是,当代赏石理论之研究,远远跟不上赏石实践之发展,赏石评论、赏石理论的严重缺乏、滞后,使得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当代赏石界出现了一股以企业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家为主体的财势力量恶炒奇石,动辄以自我估价1亿元,疯炒黄河石《人之初》,以宝玉石专家估价1.3亿元,狂炒风砺石《鸡雏出壳》。这种当代“奇石神话”,严重损害了当代赏石界的文化声誉,令主流文物拍卖界啼笑皆非!
从古代赏石以“皱瘦漏透”赏“丑石”四字要诀为美学特征的“审丑石文化”,到当代赏石以“形质色纹”赏“美石”四字要诀为美学特征的“审美石文化”,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历代赏石之路已经走了2000多年。从宋朝开始正式确立的“审丑石文化”的理论核心,即米芾总结出来的以相石法“皱瘦漏透”,并形成独具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特色的“文人石”文化,这种融和了古代儒、释、道思想的赏石文化,更属于人文化、精神化、哲学化的范畴,这种神秘莫测的深奥的赏石境界,令西方赏石家望尘莫及。
从“赏丑石文化”把奇石当作非艺术品来审美的观念审美,到“赏美石文化”把奇石当作艺术品来审美的形式美学审美,再引发奇石艺术品的商品化、雅俗共赏的奇石收藏的大众化,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历代赏石文化的变迁,符合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社会的文化走势,契合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社会的审美状态,吻合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当代人的生命意识、开放情怀、休闲生活方式,回归大自然的理想。
总之,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历代赏石的文化走向:从古代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石”文化,到当代社会各阶层的商品石文化,从“审丑石文化”到“审美石文化”,折射出五光十色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历代赏石家的赏石心得、心理、心境,也如一本“石之书”,是永恒之谜语。不过,有一点我们应该达成共识:从古代赏石的“文人独赏”,到当代赏石的雅俗共赏,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当代赏石之路越走越宽广,这种赏石文化的趋势是令人雀跃惊喜的。因为无论是什么艺术品样式,雅俗共赏永远是艺术鉴赏的最高境界。
作者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观赏石协会赏石理论研究会主任,劳动报文博版资深记者编辑,诗人,古陶瓷奇石收藏鉴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