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甘南州卓尼县洮砚(老奥什)藏族石雕以历史悠久、石质优良,工艺高超,闻名遐迩。是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仰慕的艺术珍品,自唐宋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代藏族艺人用洮河绿石精雕细琢的砚台与著名端、歙二砚齐名,即所谓中国http://www.stonebuy.com三大名砚。洮河绿石形成于四亿至三亿五千万年前间的泥盆系水成岩。是最理想的天然上乘石雕材料,尤其适于砚雕。岩石硬度适宜,墨汁滑润,色泽美观。所雕砚等成品,不但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很高的观赏和艺术收藏价值。因此,洮石砚雕在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砚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砚雕已形成规模较大的文化产业,从事开掘、雕刻为主,包装、运输、销售等为副者成千上万,形成庞大的队伍,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
一、矿石开采管理历史
洮河绿石开采雕刻始于唐而盛于宋。砚石主要产于卓尼县东北境内洮砚乡的喇嘛崖。该地居民系唐宋兴起的青唐吐蕃驻防于洮州东部董戬后裔留居老奥什和藏巴森石雕艺术哇等部落。宋初归属会川赵土司,元代为铁州,属陕西行省巩昌路临洮府管辖。自明代始属卓尼杨土司领地。
吐蕃东迁之前,卓尼地区本为羌、氐游牧之地,属洮州辖地,秦汉时洮州为临洮县地,属陇西郡,三国初雍州地,晋时为吐谷浑地,北周始置洮州,唐天宝时改属临洮郡辖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吐蕃之地。www.stonebuy.com
1、矿石形成及特点
砚石质地之所以极佳,是天然形成的矿石。据地质专家测定,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
岩石结构细密,滋润滑腻,颗粒细,粒径为0.01毫米以下,密度为3.04/厘米3左右。并含有多种金属离子,磨墨快而细腻发光。岩石经长期浸润水份充足,细腻光滑,呵之出水,砚堂盛水久存不干。故享有虽酷暑而倾墨不干之盛誉。其硬度适中,为摩氏三度,质硬而不脆,磨抹久经耐用。
其色泽美观典雅。颜色有翠绿、赤紫、暗红、黑等十多种,其色泽之美居诸砚之首。北宋著名词人张文潜在答谢黄廷坚赠他洮砚诗中赞美道:“明窗拭墨吐秀润,端溪歙砚无比色。”又北宋诗人晁无咎赞美砚石贵和氏壁:“洮河石贵双照壁,汉水鸭头无此色。”大自然中那鲜翠欲滴的绿色展现出一派盎然欣茂的勃勃生机,鸭头上的“鸭绿色”令人眼明心亮怡悦欣喜,绿色是洮石的代表色,洮石不仅色秀而且拥有圭璋之质。
洮石不但色泽美观,而且天然形成的石纹图案更显神韵。有的如惊涛骇浪,有的如平水微波,有的如云、气、点等多种自然图案,充分地显示出动感。
洮石性能卓越优良。石之美决定了砚之奇,洮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笔,发墨快而不损笔,储墨久而味不腐,用之挥撒得心应手。当代国画大师黄胄赞曰:“万古洮石,磨墨为宝。昔日珍品,今日更好。”
2、矿石开采
砚矿石的开采和管理权,自唐以来几经更迭。宋神宗熙宁六年(1064),王韶平熙河,洮河东岸归属宋朝。会川土司赵阿哥昌率原乌斯藏旧部归附朝廷。附宗后皇帝御赐国姓赵,并封赐统领洮河东岸藏巴哇一带藏族部落。阿哥昌其貌甚伟,勇猛过人,金贞友年间(1214—1216),因功授熙河节度使。金灭后,随元太子窝阔台汗次子阔端遣兵西征,中统元年(1260),任叠州安抚使。八十岁卒于官,后代为世袭土司。宋元时洮砚的开采权归赵土司管,开掘石料少,生产砚台相应很少,砚台主要为土司官场应筹馈赠礼品。元代战乱不止,基本停止生产。金、元时每年只生产百台砚。
明代,砚石的开掘管理权归属洮州卓尼杨土司。土司始祖噶·益西达吉系吐蕃聂赤赞布后裔,赤热巴巾赞布的大臣,后定居四川松藩。其后裔的兄弟二人,明永乐时率领其部迁居卓尼。至旺秀时,皇帝赐姓“杨”,名为“洪”,从此噶氏家族改姓为杨。
明永乐二年(1404),原洮州十八部落和老奥什部落归属卓尼杨土司。随之喇嘛崖砚石开采权归属杨土司。土司衙门对石料开采管理极严,不让滥采乱掘,规定专人开采,开掘者必须持执照,极大地保护了石料资源。
到了清代,自同治之乱起二十年间,屡遭战乱,石料产地农民离乡背井,逃往陇南各地避难。砚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至后来返乡时,砚雕艺人因病等原因减员到十不存一。砚工子弟们只好以掘石向附近地区出售维持生活。
到了民国时期,社会需求量增加。至民国二十五年前后,年生产量达到近千方。由于大量乱采,导致管理制度哄乱,石料资源大量浪费。
石料开掘极其艰辛,历代石工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砚石矿藏于喇嘛崖山洞中,其中耸崎于洮河之滨,三面环水,水流汹涌奔腾,海拔高度2939米,高寒缺氧,常人难以涉足,从悬崖壁进入山洞,雨季河水涨至洞口。石工们用油灯或烛光照明进洞,弯腰弓背支起护架,除此无其他防护设备。然后用钢钎铁锤采掘,采到一块石料绝非易事。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在其著《洞天清录》中叙述道:“除端歙二砚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至,得之为无价之宝。”可见洮砚之难得。
解放后,当地政府对洮砚生产较重视。矿石开采权由集体所有。1964年,甘肃省工艺美术社开办了洮砚雕刻业务,并在当地组织砚工设立了加工点。于是大力开采矿石,结果人为造成大量石料被损坏。文革期间,停止生产。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洮砚生产迅速恢复崛起。生产队伍逐渐庞大,新一代砚工的兴起,新的生产技术的应用,洮砚文化产业欣欣向荣。据统计,仅1990年,洮砚地区开采石料约50吨,仅收入约5万元。
二、砚雕工艺水平
砚雕与玉雕一样,是一种艰苦细致的技术工作,从设计开始到完成工序是一次性的。没有熟练的技术难以雕成一方好砚。历代砚雕技工主要是父子传承,代代相传。他们把精美的作品奉献给世人,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洮石以优良多彩的石质,精美的雕刻工艺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赞赏。新中国http://www.stonebuy.com成立以后,砚雕业如枯木逢春。国家大力抢救培植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开发洮石资源。精美典雅,风格独异的洮砚多次在全国地方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全国文房四宝展览会等展销中名震群芳,洮河名俏神州。当代著名诗词大师赵朴初先生曾对这颗重放异彩的砚林明珠倾情盛赞:“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故人万里意殷勤,胜我荒斋九年蓄。”
藏族雕刻艺人经长期不断地创作实践,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砚雕中,流传下来丰富多采的艺术图案。news.stonebuy.com
石雕一般以砚雕为主,兼雕立体山水人物、香庐等物。一台砚从设计至雕琢完工,倾注了砚工艺人的心血。工序很复杂:首先根据石料的自然形态和大小确定要刻的图案,然后设计砚台构造、款式、装饰等,再按程序施刀。以先粗后细,从外至里,一丝不苟的精雕细刻。砚台由墨池、水池和盖三大部分构成。除了使用价值外,也很讲究艺术观赏价值。因此,砚工把精力倾注于图案的章法布局,产生科学自然的艺术美方面。砚工对砚盖的款式极为重视。盖面有名家诗词或题及落款,或是雕龙凤等。字体不拘一格,有楷、草、行、隶、篆,包括上、下、边款。装饰是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图案和文组成。目的突出主题图案,其次是搭配密切协调。雕刻素材内容广泛,包括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等。雕刻技术和使用法吸收了玉雕、牙雕、砖雕、木雕等技法。浮雕和透雕是基本技法。浮雕是在平面上雕隆起的物体,刀法由浅到深逐步进行,是物体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进行镂空雕,形成强烈的真实和整体感。
采用图案有汉、藏民间流行的传统图案和现代图案。一般有龙凤图、宗教饰物图、谐音寓意图。如二龙戏珠、龙凤朝阳、八吉祥、佛八宝、福寿延年、福荣有余、四君子、岁寒三友、松鹤延年、大闹天空、文成公主、亭台楼阁等。传统图案倍受国内外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喜爱。
三、生产现状
以洮砚、藏巴哇、柏林形成了洮砚生产中心,是当地经济主要来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洮砚文化产业蒸蒸日上,空前繁盛。民间个体砚雕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包装、运输、销售行业的发展,影响周边地区也投入这一产业。目前形成了一支庞大文化产业队伍。
雕刻艺人主要分布于洮砚乡。据1990年统计,仅扎拉、纳儿等5个村委会43个自然村,1327户人家,6311人口中,绝大多数人进行采掘、雕刻、运输、销售。扎拉村委会18个自然村,362户人家,1537人口,从事刻工的有80余户,100多人,4人参与运输,年产砚台800余方。古路平村委会下属17个自然村,有336户人家,1681人中,75%的家庭从事制砚业,10多人从事运输,销往兰州、北京、成都等全国各城市以及东南亚各国。
洮砚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今日西部大开发中的洮砚人研制洮砚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精益求精、与时俱进,使这颗璀璨明珠更加光耀国际艺术殿堂。作品不但精妙雅致,玲珑剔透,传统的中小型精品砚更有发展创新。洮砚家族中重达千余斤,以气宇轩昂、庄重华贵、雍容高雅气质面世的超级大型、特大型的精美观赏砚也开始座落于高级写字楼、星级大宾馆接待之大厅,以及高等学府、政府机关之会议大厅等大雅之堂。1997年,一台有99条龙镂空透雕的巨型名为《九九归一》的砚雕礼品(122cm×19cm),甘肃省作为庆贺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之贺礼而誉满港岛,为砚中之最。中国http://www.stonebuy.com洮砚之恢泓气势、中国http://www.stonebuy.com洮砚之秀色丽质、中国http://www.stonebuy.com洮砚之惊世神工,倾倒无数国际友人,海外同胞尤为祖国之瑰宝而骄傲。改革开放、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入世之新时代已将中国http://www.stonebuy.com洮砚推向国际知名品牌。洮河绿石———藏族艺术瑰宝正大踏步迈向世界艺术的神圣殿堂。参考文献1、卓尼县志编委会·卓尼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2、格桑花,2001年,3—4合刊3、临潭县志编委会,临潭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年。4、卓尼概况·格桑花,20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