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bonacci 灯 Alain Jost 设计

南安发布行动方案:力争年底超...

文化石的安装方法及注意事项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展会讯息| 石材百科| 石材双译| 建材市场| 石材术语| 石材协会| 报刊书籍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形似》赏石之魂

[ 发布日期:2006/9/23 16:18:22 ] 浏览人数: 4635

  今年三月,笔者曾写过“《质色》在观赏石中的显赫地位”一文,以下简称《质色》。文中刻意强调了质色在赏石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在修改时简略谈到了形纹的重要作用,因当时对形纹之意考虑欠成熟,故没能续文。主观上也觉得只有分开来进行讨论,在实际意义上才更显得言之有别,
  本文为什么不说“形纹”,而在标题中明确提出形似?从字意上和不少人士的见解中可以得出结论:《形》其实已经包含了《纹》之意,就像漏中含透一样重复。无论是外形石还是画面石,其形体、形态、形状无不以纹理,线条和色块形成。所有形的构成无一不是以线条,纹理的有机组合而产生,如果我们在独立说纹,是否显得重复?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网-外贸助手-stonebuy.com
  本文在《质色》前文的基础上,着重谈谈形在赏石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把它称之为赏石之魂。从一般规律看:魂生于形,形似则神足,形越似者则神逾足。只有形状神似之石才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深深打动人的每条神经并让人神魂颠倒,妙趣横生,才会异想连篇,遐想无限,才能从中获得高层的精神愉悦和刻记铭心的心灵震悍。所谓“形神兼备”,“神来之笔”“神工鬼斧”都体现了中华审美的最高境界,它其实是中华文化对自然原形的深刻感悟。反之,形无则全无。即使质色再好的石头也不过是人们俗称的料。当然,纯好的质色之石也具有赏玩价值,这与《质色》一文并不矛盾。但它毕竟与那些有故事、有内容可言的石头相差甚远。只有那些形神兼备又与质色有机结合的石头,才是观赏石中的珍品,也是赏石活动中的最高境界。
  关于这一看法的确定,我们至少可以从雏鸡,岁月,秦人,达摩等明星石中找到答案。当然还有很多,这里不可一一枚举。而所举四石仍然是各有千秋,不可一概而论。秦人为单色戈壁玛瑙之外形石,达摩为普通卵石之画面石,正是因为在质色上不及雏鸡和岁月,《至少到目前为止笔者这么看》以至于与雏鸡和岁月相比,就有了很大差别。岁月同样是单色戈壁玛瑙,为什么给人这么高的评价:原因就在于它所构成的图形太神似!
  近年来,总是有些朋友不厌其烦地把白石老人“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技法语言用于赏石活动,这实在不敢苟同。我们的绘画艺术是人的知识与技巧的有机结合,是在为自然真物的再创造,是一代又一代爱好绘画的人们通过自己的手工劳作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人文艺术。是言传身教,千锤百炼所完善的一整套系统的理论文化。它所表现的艺术效果虽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美并发展了人类文明,但不能也不可能以人的手工劳动和思维加工来实现高分辨率的精细原物。画家只能在有限的技巧范围和有限的工具材料上去还原于自然物本身之形貌,从而实现绘画艺术功能所表现的形体和技法的双重视觉效果。它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写实,也可以写意。也可以从启蒙到高层一步步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它完全是通过人的主观意识来实现的艺术结果。由于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绘画与书法、题跋、诗词、篆刻构成了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章法约定。所以,多数人更喜欢人文风格的写意画。这才有了白石老人所说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我们也完全可以借用绘画之“章法”来实现赏石,但绝不能借用绘画之“技法”来左右赏石,这是有原则界线的。
  另外,在电影和照相技术发明以前,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的工笔画和西方的写实油画,都在全方位的描摩自然中的原形,以期达到和接近原物为根本目的。这是历史的客观因素所形成且迄今为止依然不衰的写实流派。也就有了千百年来强调的“形神兼备”、“形象逼趄”之概论。这才是我们赏石活动中带有指导意义的实际用语。
  奇石不是艺术,但它却又高于艺术,原因就在于它天然形成了非人工可为的艺术形象,其艺术感染力也非人工可比。虽然,搞艺术的人不一定都喜欢上石头,但玩石之人还是一致认可的。由于赏石文化还没有像人文文化那样经历历史的锤炼,也没有倾注太多的人工含量,这就必然形成与人为工艺有着本质区别,也不可能得到社会所有成员都像对待人为工艺那样去一致认可。这并不是石头本身的缺憾,而是社会对石头认识程度的缺憾。即使最高明的艺术家,在天然的奇石面前,他的所有表现:都只能是叹为观止和无能为力!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网-外贸助手-stonebuy.com
  赏石活动中的“审美语言”绝不能套用艺术的“技巧语言”。而应该同样运用艺术的“审美语言”来实现赏石活动的“审美功能”。它应该是绝对的神似。只有越神似才越珍贵,越震悍,绝不是什么似与不似之间的自圆其说。即使是最神似的石头也有它自身的属性语言,否则,它就不是什么奇石了,这就是造假石为什么大家一看就明白的原由。
  顺便再说一点关于禅境的看法:在我们的遣传基因中保留了太多的神、鬼、佛、道、的传说,也不乏有太多的石头意象主题与之紧贴,这是完全可以接受和借用的。然而,总是有些人把那些什么都不似的石头称之为禅石、禅意、禅境。也不乏有人把赏石的最高境界称之为禅境。对此,笔者完全不能接受。一个什么都不似的光秃秃石头,你非要别人从中悟出什么禅来?刻意去强调禅意、禅境的思维主张,未免让人觉得已经走火入魔??在石头的赏玩中,的确有些石头没有一定的具象,因它圆润怪异,凝重稳健,有不少人喜欢,笔者也同样喜欢,它也确有可玩之处,这其实是人的正常心理反映。但如果非要把它扯到什么禅境,禅意的意识形态高度去要别人接受,这就偏离了奇石观赏的基本审美动机,也违背了现实生活中的美学原则。
  禅是何物?是佛的同意它说,是佛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种把赏石最高境界称之为禅境的提法未免太弄玄和误导?特别是那些有身份的人更不应该如此杜撰文章地吹虚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神话,把人的理性认识和唯物观念硬是往那些虚幻世界的唯心观上引导,未免欠妥?
  唯物论已被世人认为最科学的方法,进于电脑时代的二十一世纪,在赏石界再搞唯心论一套和把那些叫不出名堂的石头硬往禅上扯,实在太荒唐?禅境不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代名词,也不是唯物辩证法的解释方法,更不是什么赏石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的阐明自己的审美观点和艺术主张,不能人云亦云地跟着瞎起哄,必须坚定的抵制那些奇谈怪论在石界的危害。
  当然,在我们的和谐社会中,国家法律充许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时也充许不信教的自由。我们尊重别人的个人信仰,尊重多元的文化融合和深邃的精神内涵。但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赏石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它是人类社会文明中不可多得的美育文化”。
  我们在赏石活动中赏的是什么?赏的是形象深动,质色可人之美,获得地是高层次的美感享受。没有可赏的形象,形态和毫无欣赏意义的石头,我们又何能赏出什么文化来?奇石与普通石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奇石或曰观赏石中有可供观赏之处。无论是现在俗称的外形石还是画面石,无一不是在欣赏它的外形和内形所构成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文字和山水等等,离开了它的基本形体、形状、形态和形象,离开了这个赏石之魂,则一切都不复存在。
  有了上述的形、质、色三要素之后,它才会打动人的意识行为。意:其实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是人的主观因素在起决定作用。意会、意境、意识、意向、意想、意义、意愿、意志等等,无不包括人的大脑活动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主观行为。一个对石头毫无兴趣的人:无论你把形、质、色吹得如何动人,对他而言,却毫无意义。世间一切唯美的东西,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得以发现,发挥和发展。主体对象于石头客体的有意物像,从而产生共鸣,才是赏石活动的诠释。
  就客体而言,笔者赞同丰廷华先生的主张;“我认为赏石要素确定‘形、质、色’三项比形、质、色、纹四项应该更为科学,合理、精干。”《石缘第四期第十四页》
  无论是瘦、皱、漏、透,还是形、质、色、纹,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物体的评判。如果按照国人的口语习惯来对称瘦、皱、漏、透的话,是否可将“纹”改作“意”比较客观一些?以上管见,有待商榷。

评论区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