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发现七只不同朝代的石狮子
[ 发布日期:2004/12/9 8:30:47 ] 浏览人数: 1253709
近日,三国历史文化名城新野县,在整理文物古迹时,意外地发现了三对半各具特色、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这七只石狮子为元、明、清朝时所雕刻,在该地留下了不少轶闻趣事,引起了不少旅游者的好奇。这七只石狮子是在该县樊集乡民间发现的。这里曾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砖最多的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
第一对石狮子据《新野县志》记载是元朝天历元年雕刻的,它位于新野二中(原泰山庙遗址,现樊集中学)。两只狮子铜目圆睁,张口欲扑,纹如流水,简洁而有力,给人一种平静、浑厚的感觉。该对狮子有一个特点,东边高1.5m,狮子脚按绣球的是左前脚,而西边高1.3m,狮子脚按绣球的却是右前脚,两狮虽四目相对,但按绣球的脚印却刻反了。
据传说,1328年建泰山庙的时候,刻“霓云楼”门前石狮子的人因赶活,一紧张把狮子脚刻反了,后来雕刻师一见刻反,吓的连工钱都未要连夜逃走,如今却留下了一对九分对却一分反的石狮子。
第二对石狮子是明朝雕刻的,它位于樊集刘庄村(明朝御史刘良卿的家乡)。两只狮子呈蹬爪状,似酣然静思,却又似伺机而动。狮头纹路质朴,透出雕刻师的细腻。两狮约有八百余斤,全石雕刻,无基座,狮高1.2m,从头至尾长1米。
第三对石狮子是清朝雕刻的,它位于樊集东赵庄(东汉刘秀光武台遗址所在地)。两只青石狮子坐基而蹲,脚踏莲花,头部螺旋卷毛纹丝丝清晰,石狮高1.6米,作啸尽欲出状,利爪尽张,让人望而生畏。
三对半的独个狮子雕刻年代不祥,它遗落于该县鲍湾村,该狮子墨玉雕刻,座基高1米左右,花纹细腻,雕艺精湛,近观、远瞧犹如一只猛狮,扭头细看,欲呼啸而出山林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