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提出,做大做强全市数字经济规模,力争到2023年年底数字经济规模超1000亿元,占GDP比重超25%。
做好底层支撑
数字基础设施是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为做好底层支撑,《方案》从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公共支撑平台培育工程、公共数据价值激活工程等,系统化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
实施公共数据价值激活工程上,则通过加速公共数据汇聚、深化政务数据治理、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强化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实施。
强化深度融合
为做好实体经济数字赋能工程,《方案》提出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针对目前制造业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现象,从“龙头”“中小”“链条”“园区”四条路径发力,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改造五大基础支撑,分行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力争每年推广应用18条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2个,推动175家以上
企业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上云上平台。
在实施数字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方面,将发展一批
5G+场景应用,围绕政府、教育、医疗、交通、文旅等13个行业细分领域,聚焦
南安http://www.shicai.com.cn/五大千亿产业目标丰富场景应用,打造一批5G示范场景应用,力争全年新增5G示范应用2个以上。同时还将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保障落实到位
为切实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方案》实施要素保障落实强化工程。
《方案》提出,提升园区数字服务能级。全面落实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行动,以首批数字化卫浴产业园试点园区为重点,推进完善园区5G网络、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推广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实现资源信息集成和应用服务集成,提升园区数字化管理水平,推动园区标准化建设。引导重点园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设一批智慧园区示范典型。
强化数字化人才供给。将数字经济配套人才引进列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发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作用,加大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育,推动产教融合、校(院)企合作。注重引进海内外数字人才,拓宽引进首席科学家等海内外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的“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