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9/11/8 13:47:52 ] 浏览人数: 9789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勤劳、勇敢、质朴的民族,爱好和平、幸福的生 活、 追求美好事物。 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自然界存在最广,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赏石。可以这样讲。它一直伴 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和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人类对于奇石(赏石)审美意识产 生的心理、 生理和人们应用石的历史等方面来考虑。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一个由各 种心理形式交织成的意识系统。它包括了感觉、知觉、想象、理解、情感等生理 心理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以及通过人类具有社会和其依赖的生物生理机制的组合、 交叉、 协调构成了人类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这种生理基础是我们祖先在自然界 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并升华为一种“欣赏情感”和“鉴赏愉悦” 。
一、 “神秘感”与“祟拜”在石文化起源及审美意识形成中的作用。
我国远古时代就产生了自然崇拜的表现。正如古人以自然奇石和山岳为“图 腾”进行崇拜。如河南嵩山(登封县)境内的“启母石”曾使多少华夏子孙顶礼 膜拜。我国羌族至今还将“白石”作为民族图腾而受到敬拜。而我们的先人对自 然山水的崇拜就更为久远, 人类长期对山水产生兴趣并由此产生审美的心理。直 接的原动力是来源于原始人类对自然山水的依恋开始的。 “天人合一”是讲人类 就是从山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河大地,是人类的安身立命 之所,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精神财富,好像母亲的乳 汁养育着她的儿女:山水又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
人们对山水泉石的崇拜, 是人与自然的原始宗教关系的体现。 人受惠于自然, 取之于自然,同时,又受制于自然。人对自然有敬的一面。也有畏的一面。在文 明发展的初期。人们由于对自然的敬畏,相信山中有播风雨的神力。以开始了最 初的山神祭祀,发展到对巨(形奇)石和古树的崇拜,这种自然崇拜被归纳为对 天地的崇拜。 此后, 随着农业生产、 思维能力的产生与发展, 尤其是帝王出现后, 天了祭祀天地的场所逐渐神圣起来,显示出从自然崇 拜走向神道设教的政教结合。所谓“五岳” (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 山、 ) 、 “四读” (长江、黄河、淮河、滨水)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基础上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也改善自身,使自身的感觉 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先人逐渐对自然界产生了审美要求,以 审美态度对待山水泉石,与之建立起审美关系。山水泉石之美是一种精神价值。 是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亲善而又和谐的关系的特殊体现。 人与山水泉石之 间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发现,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二、赏石审美中的愉悦和移情作用。
其实, 人类对赏石直接的原动力来源于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美丽山水在生理上 的愉悦感产生的反复作用,使人的心理对外界审美主体形成了一种依恋关系。
那么人为什么见到美丽的山水泉石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的愉悦感呢?这种 “共 鸣” 。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自然高度适应性有关。人类生理结构 和系统是自然选择与进化的结果。正如人类的眼睛显然还进化出一些其他特点。 最能清除人的精神紧张的颜色是绿色, 这和人类祖先的树居和洞穴居生活是有关 的, 因为人类在绿化的环境中有安全感和舒适感。而由
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石文化所生出来的赏 石文化的主要内涵,集中体现在石的人化、人格化等方面,这些手法的运用从很 大程度来说与人在自然审美活动中的内模仿与移情作用有关。 内模仿是人面对审 美客体时, 人的知觉会按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活动。由于内模仿使人产生相应 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比”与“兴”产生重要因素。而移情作 用是在山水泉石审美过程中, 将人主体的情感灌注、投射或转移至山水泉石客体 之中的一种现象而已。
移情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将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入生命内涵;二是拟人化描 述;三是心情外射,将自己的感情完全移入客体中去,认为客体也一定会有这种 情感; 四是将人的外貌当作内心表征的移情。 如唐〃 白居易 《太湖石记》 中有 “如 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缤润削成如瓒者。有廉枝锐刿如 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 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 。明〃林有 麟《素园石谱》自序“石之大、崒 尽于五岳,而道书所称谓天福地灵踪化人之 居,则皆有怪青奇碧焉” “雨深苔屋。秋爽长林。风入棱波。衰玉自奏。一编隐 几。 莞尔不言。 一洗人间肉飞丝语境界” , “虽然九州之外。 复有九州。 五岳一拳。 犹可芥纳。若作是观。江头数饼。己具嵩衡岱微体矣” 。
从这里不难看出, 赏石不仅是自然之物,而且也是和人类有同情感的大自然 的缩影。正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说: “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
三、石的实用性是形成审美心量和赏石文化情感的推动力。
自然山水泉石在地球上存在的时何比人类文明史早很多。而人类与石结缘, 那只是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开始的第一步。 尤其是人类从狩猎过渡到农耕。 人类始终与石为生,与石为伴:钻石取火,石穴避寒,石矛狩猎,石犁农耕,石 刀播种。随着其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又出现 了石磨、石碾、石臼、石轮、石盆、石凳、石灯、石碗等生活用品和器皿。石墙、 石瓦、石门、石柱、石井、石梁等建筑用石和简单的石雕、石刻、石画等装饰性 的石之艺术。后来发展到用岩石提炼金属,用煤岩作燃料等。同时创造出
中国http://www.stonebuy.com特 有的玉文化和石药文化(
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先人早就发展矿物岩石中的药用价值) ,另外文人 的文房用石也为世界的一大特色。如砚台石、印章石、镇子石、屏风石等、以及 园林用石。如园林中的孤赏石,庭堂内的供石,其它叠山理水的自然石等。
谈到玉器,许多都认为玉器只是用来装饰之用,其实在
中国http://www.stonebuy.com古代。玉器种类 繁多,可谓异彩纷呈。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装饰品类、工具类、兵器类、用 具类、礼品类、像生类、葬器类、陈设品类、文房用具类、佩饰类等等。
关于石的药用性:近来阅读了明代著明中医药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钢目》 一书。其中第八卷至第十一卷中其记述了
中国http://www.stonebuy.com中医药用的各类矿物岩石百余种。 分为金石部〔金类二十八种、玉类十类十四种」 (第八卷) ,石部二十二种(第九 卷) ,石部三十九种(第十卷) ,石部卤石类二十种(第十一卷)附录二十九种。 共计一百五十余种。 用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来看,其中可用于观赏的石种矿物竟有四、五十种之多。 人们对某些具有观赏和使用价值的石(玉) ,逐步有所认识,并结下了浓厚 的感情。如果说,早期人类生活特性上形成了对石审美的生理基础的话,人们对 于石的可利用性的认识则是赏石审美与石文化(玉文化、赏石文化)的发展重要 的推动力,
中国http://www.stonebuy.com传统赏石文化形成的内驱力都是以赏石的使用性开始,并非功利 性。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 。表现了儒家子弟陶然于自然的闲适 心情。另外,孺家的“比德”思想也对
中国http://www.stonebuy.com赏石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在品赏奇 石时,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赏石 (风景石、景观石)景象看成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自古以来,人们与山水泉石相依相伴,视山水泉石为安身立命之所。人们从 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泉石视为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其 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对自然山水泉石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 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赏石审美情趣 进入以物“比德”和观石“畅神”的境界。我们所说的
中国http://www.stonebuy.com赏石文化对东方诸国 的影响,不是或主要不是指这种文化的形式,而是指这种文化活动的内涵。在这 种文化中体现出的
中国http://www.stonebuy.com人的作风和气派,既
中国http://www.stonebuy.com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崇尚、癖 好。在这种高雅文化中所追求的真挚、崇尚、纯洁。这种文化活动可以开启人们 心灵窗户,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养成一种善良、安样、明净、平和的品格。借 以可以开启智慧,抒发性灵、清解愁闷、创造意境,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 , 并达到天人相际,物我两忘,出神入化。进而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会自足和美满。 对别人表现了善良和宽容。这种爱好活动,既然是文化,就必然具有灵魂的感染 力,时间、空间、民族、阶级、乃至地域的穿透和浸淫力。对整个世界来说,这 种
中国http://www.stonebuy.com传统赏石文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必将更加的深远,其需求 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