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08/9/6 8:14:51 ] 浏览人数: 3971
日前,记者跟随西藏扶贫开发特色产业现场会的与会代表一同耳闻目睹了日喀则、白朗、康马、南木林、萨迦等市(县)在特色产业扶贫项目上所取得的可喜成绩。记者从现场会上了解到,2006至2008年,西藏共安排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320个,共投入资金27082万元,共建成扶贫特色产业项目区150个,农牧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调整产业结构 改善生产条件
西藏在重点扶持地区,通过建材产业的带动,各具特色的扶贫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重点扶持地区和重点扶持人口集中的地方,支柱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业呈现出良好势头,特色产业扶贫开发格局逐步形成。
以特色建材为主的扶贫优势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了重点扶持地区的产业结构,带动了项目区商业、运输业、餐饮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牧区经济迅速发展。萨加县吉定镇在查嘎石灰石开采之前,全镇餐饮服务网点、商业网点不足10家,社会车辆不足20辆,通过近几年的特色建材产业开发,商业、餐饮服务网点增加到50多家,社会车辆增加到100多辆。
特色产业开发,促进项目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近3年,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区新增道路245公里,架设桥梁26座,新修涵洞和交叉建筑物38处,铺设输电线路16公里,购置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切割机、空压机、发电机和运输车辆等
机械http://www.stonebuy.com/machine/设备2054台(套)。同时,特色建材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
转移劳动力 促进自我发展
西藏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大力推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近几年,通过特色产业扶贫开发直接或间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共计7.5万人,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元。南木林采石场实现劳动力转移1500多人,白朗县恰珠编织厂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650人。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塔马采砂场通过培训,解决农民子女就业300余人。
据统计,近几年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区的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增长39%。其中特色建材产业项目区年人均增收5000元,项目经营者的年收入最高的达到19万元,最低的达到3500元。项目区有7万多人走向脱贫致富道路。林芝县八一镇巴结村通过特色建材项目建设,激发了群众的投资热情,群众在特色建材项目建设中筹资150多万元,经营管理模式上从合作经济组织转向了股份制的现代
企业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年人均收入万元村的目标。
西藏农牧民收入的显著增加,为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后劲。富裕起来的农牧民群众,利用收入添置农机具、购置生产经营设备、扩建厂房,继续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巩固和扩大生产经营领域,进行滚动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康马县提出了“
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立县”战略,滚动发展特色建材产业,短短几年时间,
石材http://www.stonebuy.com/产业开发发展到了八乡一镇;乃东县结巴乡滴新村沙石场出资40万元为本村新建了一处5000立方米水塘,还为结巴乡乡村道路建设捐资7万元;每年还要从收入中留存滚动发展资金37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
转变思想观念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实施特色产业项目,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破除了三种观念、强化了三个意识。即:破除了自给自足的观念,强化了
市场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经济意识;破除了因循守旧的观念,强化了争先致富意识;破除了温饱即安观念,强化了发展意识。
群众在特色产业开发中得到了较大实惠,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苦干实干的精神,由“要我干”变“我要干”,开拓了脱贫致富的新途径。通过对参与项目建设者的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亲身实践,项目区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那曲县、班戈县通过实施特色建材产业,打破了传统的牧区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五跳五看”的发展观念,即跳出牧区看产业、跳出牧区看就业、跳出牧业看
市场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跳出牧业看带动、跳出牧业看增收。
记者从现场会了解到,广大农牧区有很丰富的资源,高速发展的西藏经济为农牧区提供了很多致富机会。特色建材产业就是抓住了安居工程建设的机遇,把石头、沙子变成了增收的资源。这样的模式还可进一步提升,使之为西藏基本建设服务,也可推而广之,延伸到旅游资源、农畜
产品http://www.stonebuy.com/sample/资源和民族手工业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