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7日,一场秋雨将泽库草原洗刷的更加清爽。在和日乡和日村牧民扎多家里,用玻璃封闭的走廊里一块块坚硬的石头,经过他们父子的手,佛像、六字真言、宗教吉祥物、动物等都变得栩栩如生。扎多说,目前他们兄弟三个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从事石刻匠人,靠出售石刻工艺品去年收入了近6万元,今年可能要超过8万元。
2005年三江源移民工程实施后,和日村有100户444人从10公里外的草场整体搬迁下来,聚居在一起谋求新的生活,政府部门也千方百计地引导发展后续产业。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这里的牧民都有祖传下来的一份石刻手艺,而且个个技艺精湛、风格洒逸。
在村口碰上了70多岁的格日老汉,问到石雕村的来历时,才清楚这个石雕村的渊源。原来村里的石刻是从“赞普”时期流传于藏族民间的一种工艺。公元十八世纪末由德甘那措让卓主持修建和日德敦寺,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该寺中留下了许多的稀世珍宝。为了保护好还能使信徒们经常膜拜到这些珍品,寺院决定石刻这些稀世珍宝。www.stonebuy.com
于是此项大任就落在祖师久美多杰华跃和他的真传弟子吉美益西娘宝肩上,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最终雕刻完成了甘珠尔、丹珠尔、百卷解脱经以及四千座石佛像等传世之作。从此,这里的石雕作品开始声名远扬……
“9月,在同仁县举行2007年中国http://www.stonebuy.com·青海热贡唐卡艺术品博览会上我们和日乡和日村的石刻艺术品荣获了一等奖”,格日老汉说完乐得合不拢嘴。这个有几百年历史的石刻村子,当今早已在“家家雕石刻,人人有手艺”的美誉中声名鹊起。
30岁的拉登,从事石刻手艺已经10年了。家里4口人,在草场是无畜户,去年搬进移民新村后,有了固定的居所,一心一意搞石刻,收入超过了一万元。村民才吾说,在山上时,人均草场面积只有60亩,有些牧民牲畜养的太多,草场退化了,生活一年不如一年,风沙也大。现在除了石刻收入,四五月份采挖虫草也是家庭的收入来源。
与和日村的年轻人一样,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同德县民间石雕文化户塔贤,他今年30岁,是秀麻乡三八村牧民。2007年9月8日,塔贤儿时的伙伴———27岁的牧民城列,正在塔贤文化中心和十多个藏族伙伴上素描练习课。他是2006年到塔贤老师的家里学习嘛呢石雕刻手艺的,学习这门手艺的出发点是:年底他将和一部分牧民搬到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科家滩移民点,为今后的生计找门路。城列说:“希望能尽快学会嘛呢石雕刻手艺,从山上搬到移民点后,像塔贤一样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在和塔贤的交谈中,他为今年培训了二十多名移民点的学生而感到自豪。他说:“县上不少牧民到我这里来学习石雕技术,尤其是移民点的牧民,他们更希望靠这门手艺来发家致富,我也乐意教,真希望他们好好学,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说到这些,他的微笑如同草原上绽放的格桑花一样灿烂。塔贤的石雕作品已经远销省内外,去年收入了10万元,今年可达到15万元。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记者又来到戈壁深处的格尔木市三江源玉树州曲麻莱县昆仑民族文化村。沿着通往昆仑山方向的道路前行,在距市区约8公里的地方,一排排整齐的,富有藏式风格的粉红色平房出现在眼前。在昆仑民族文化村管委会主任南夏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参加藏族石雕培训的牧民多才家。家里干净而整洁。彩电、VCD、音响、电话、皮沙发,现代化的家具让人有些诧异。屋里的炉火烧得很旺,我们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聊了起来。
“听说村里要开设三江源石刻艺术培训班,我觉得学雕刻是一门技术活,所以我就报名参加了,你看看,这是我刻的嘛呢石”。多才将一个包裹得很好的袋子小心地打开,“白海螺”、“白马”、“六字真言”……刻有不同图案和藏族文字的五彩斑斓的嘛呢石呈现在我们眼前。
管委会主任南夏告诉我,为了让搬迁到城市定居的牧民有一技之长,今年除了用三江源项目专项培训经费搞好集中的技能培训外,在曲麻莱县和格尔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8200元购买了嘛呢石雕刻设备和石料,并从康区请来专业雕刻师为牧民们进行免费培训,现在已有60名牧民接受了培训,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只有18岁。牧民们雕刻出来的嘛呢石已经得到了外地客商的肯定,销路不成问题。省三江源办综合部主任马涛告诉记者,下一步农牧民转产技能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培训内容将更加丰富。pic.stonebuy.com
从策马扬鞭的牧民,到精雕细刻的雕刻师,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的却是三江源搬迁牧民勇敢面对新生活,用自己坚韧的品质去适应新环境的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