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04/12/19 8:28:57 ] 浏览人数: 1249892
近年来,我省在探索矿山复绿工作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湖州仁皇山、堂子山,杭州将军山等矿山复绿项目的陆续完工,为我省废弃矿山生态综合治理提供了范本。目前,"矿山复绿"工作在我省已经从试点转向全面铺开。到2007年,全省60%需治理的废弃矿山将旧貌换新颜,800多座"白头山"将重披绿装。
省国土资源厅矿管处负责人介绍说,浙江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大部分属于露天开采的小矿山,其中建筑石料矿山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最多的时候省内曾有13620多个矿山同时进行开采。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逐步关停小矿山,今年年底在开矿山数已控制在5000个以内。国土资源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历年来累计关停的8000余处废弃矿山,有1300多处亟待治理,需治理的矿地面积达到63000多亩。因此,《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07年,全省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要达到60%以上。
据介绍,我省目前正在开展生态复绿的"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省市县三级都在制定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各地在治理废弃矿山时,因地制宜,因矿施"治",采用了多种治理方法,除建设矿山公园外,还有新增土地或新增水面型、生态复绿型、新增土地与生态复绿型以及自然恢复型。
省地质勘察局负责人道出了矿山复绿的三大好处:一是生态修复功能,有利保持水土和提高矿区空气质量;二是清理乱石、平整土地,能够增加各类土地面积;三是综合治理时获得的
石材http://www.stonebuy.com/,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可供持续修复废弃矿山的支出。
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是人类重要的经济活动。如今,如何通过把曾经的人为破坏变成人为治理,让"伤痕累累"的青山复绿,成为我们发展之路上的新课题。
目前,我省正在开展中的"矿山复绿",已成为打造"生态浙江"的重要内容。这项环境修复工程的实施,本身也成了一种新发展观的教育过程--
矿山复绿,一堂教育课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据统计,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中,矿产资源为全社会提供了95%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用生产原料和30%以上的饮用水。然而,由于多年的矿产开采,各地普遍存在"青山露白骨"的现象:山体裸露、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受损严重,有时还引发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联合国环境署的专家说,类似的现象在欧美各国也出现过,但人为的破坏如果能得到人为的治理,而且治理得科学合理,这也是一种生态文明的建设。
前些年,浙江经济迅猛发展,而采矿业却以"点多、面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省逐步限制和关闭小矿山,并开始着手对废弃矿山进行复绿工作。矿山复绿,成为打造"生态浙江"的重要内容。
"秃头山"变成矿山公园
时值冬日,又逢雨后,湖州市北郊的仁皇山却让笔者眼前一亮:竹子、雪松、柏树、青草竞相吐翠,假山奇石点缀其间。远远望去,还有几位游客在环形的山间小路漫步。此情此景,让人很难与一年半前千疮百孔的废弃采石场联系在一起。
附近凤凰新村的李大伯介绍说,仁皇山原名凤凰山,因山形如同卧凤而得名。相传秦始皇东游时曾途经这座位于太湖南岸的山峰,惊其秀丽因而赐名"仁皇山"。遗憾的是,现代人无视自然生态的保护,劈山取石,使得仁皇山一度变成了"秃头山":岩层强烈破碎,开采宕面塌陷严重,边坡极不稳定。
在湖州创建生态市的过程中,仁皇山得到了修复:2001年,湖州市关停了仁皇山上所有的开矿点;2003年5月,仁皇山成为湖州首批实施的矿山治理工程之一;一年之后,矿区实现复绿面积56000平方米,景观改造面积11000平方米,复垦土地面积达170余亩。昔日面目狰狞、乱石成堆的矿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亮丽的矿山公园。平日里,湖州市民将之作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今年春天,全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现场会也在此召开。
作为我省矿山复绿的首个示范点,仁皇山向人们展示了目前我省矿山复绿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该项目负责人、省地勘局浙北地质矿产调查研究院院长沈辉告诉笔者,日本和澳大利亚同行在考察仁皇山后,对其采用的施工方法颇为认同。
复绿形成的矿山公园在浙江正慢慢多起来。在台州,椒江的星星石料厂和岩屿石料厂通过治理已经改造成"白云飞瀑"、"云西幽径"两处城市景点公园;在舟山,由省地勘局第十一地质大队负责施工的省内最大的矿山复绿工程--定海庆丰采石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正在有序地进行之中;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在2005年都将有矿山复绿工程完工。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废弃矿山改造而成的矿山公园,已成为对人们进行新发展观教育的一个绝佳场所,让人们在如何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存有了感同身受。
开山容易复绿难
"开山容易复绿难"。当年开矿时轻而易举破坏的山体环境,如今在修复时,无论技术、时间和财力,投入都相当大。
在位于杭宁高速公路东侧的湖州市黄芝山矿区,笔者见到了矿山复绿的施工现场。在经过削坡等治理之后,山坡上已经铺上了一层黑色的大网,用小钉子钉得严严实实。接着,工人们用喷浆设备往大网上喷撒由大兴安岭黑土、本地土、草纤维和动物积肥组成的基材,再喷上以客土为主的含种子的土,几个月以后,小草和灌木才能破土而出。
专家指出,矿山复绿的一大难点就是技术问题。虽然目前在矿山复绿的技术上,浙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要让乱石岗披上绿色新衣裳,并非一件容易事。
复绿之前,需要消除采矿活动所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隐患,进行削坡、护坡工程;复绿之后要进行相应的工程建设和景观改造工作。最关键的环节则是对裸露岩面进行边坡复绿工作,首先得人工喷土,给草木提供生存的环境,最终要通过后期养护,让植物能够自然生长。
目前,我省矿山复绿的一些示范工程多采用"客土喷播"的复绿方式,考虑到灌木对边坡的复绿能起到更长效的作用,喷洒的种子已经从"以草为主"转向"草灌结合型"。下一步,技术部门将花费更多精力加大灌木的比重和提高本土植物的比重,研究适合各种岩石边坡特点的多种岩面绿化技术。
经过1至2年的复绿和养护过程,也只能初步恢复矿山的生态环境,而树木的成长则需要更长的周期。而不管人们付出多少努力,事实上都很难使矿山完全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
艰难的复绿过程,不得不让人们对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进行反思。
谁来为矿山复绿"买单"
"炮声一响、黄金万两",采矿时曾经让一些人在短期内收益,但现在复绿,却要让社会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资金问题一度困扰决心打响矿山生态治理仗的浙江人。在试行矿山复绿的初期,每平方米的投入高达近百元甚至超百元。现在,每平方米的复绿成本仍需50至60元。谁来为矿山复绿"买单",一时成为问题。
事实上,2000年10月开始施行的《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权利和义务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确定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采矿人在获取资源开采权之前,必须缴纳每平方米至少6元的治理备用金。
省国土资源厅矿管处处长王功逸介绍说,治理备用金制度从2002年开始实行,用来促使采矿人自觉整治矿山环境,落实"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目前收取面已达100%,2004年全省收取备用金超过了1亿元。
但是,此前大量的废弃矿山属于"无主山",很难落实责任人,复绿和治理的重任往往落在政府身上。政府则是从采矿权出让所得中拿出一部分,从财政补贴中拿出一部分,或从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后新增土地的出让或使用收益中提取一部分用于治理。
作为我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首批试点之一的湖州市已明确规定,废弃矿区生态治理产生的地块出让后,净收益的50%以上要用于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此外,湖州还鼓励民间资金参与矿山治理,多途径、多渠道解决矿山生态治理的资金问题。2003年,湖州堂子山矿区首开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市场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化运作的先河,以资源换环境,废弃矿山削峰填谷后,一些
石材http://www.stonebuy.com/通过挂牌转让获得资金500多万元,进一步用于复绿复垦和改造环境。
有关人士认为,
企业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治理、社会治理与政府治理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是解决矿山复绿资金问题的必由之路。同时需要相关配套政策作保障。"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联动、层层落实"的新机制,将把我省的矿山复绿工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绿色矿山"呼之欲出
如果说治理废弃矿山是我们清偿环境"旧债"的举动,那么,"边开矿、边复绿"则是不欠环境"新账"的尝试。
目前,我省正在通过一系列措施规范矿山开采行为,力求从无序的露天开采转向集约化开采,采用"自上而下阶梯式开矿"的方式使对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同时督促矿主边开矿、边复绿,在闭坑前完成复绿工作。湖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唐建章告诉笔者,矿山治理,需要从"开发中保护"走向"保护中开发",努力营造"绿色矿山"。
香港的安达臣道石矿就是"绿色矿山"的一个典型。省国土资源厅高级工程师袁航介绍说,该矿在开采之前就已经设立了"在保护中开发"的综合治理规划,明确了十几年后矿区将成为一个让40000人居住的绿色小区的目标。由于采取了有效的防尘等环保措施,这个距离住宅区仅350米的矿山并没有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在完成其作为矿产资源来源的历史使命后,经过逐步的复绿和复垦工作,矿山还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矿山复绿,使人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矿产资源有了新的认识。余杭区林业水利局水政站站长金佩英告诉笔者,他们通过对良渚文化遗址周边石矿的调查,制定了一份初步规划,考虑在前沿坡复绿的基础上,将石矿宕口治理成岩体文化,利用植物造型、水体、岩体彩绘等艺术手法来表现良渚文化的内涵。
据介绍,绍兴吼山就是利用废弃采石场进行旅游开发的典型:复绿后留下的大石块通过艺术加工变成了特色景观。专家指出,随着复绿技术的提高和矿山治理理念的发展,人们将不满足于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还将变废为宝,打造新的资源。